招标项目后评价是在招标项目合同签订后或合同履行完成后,根据合同履行或跟踪的结果对招标项目的程序、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招标全过程的检查总结,找出招标过程的变化与招标文件文件偏离的原因,得到经验、教训和启示,并及时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为决策管理层和项目执行管理层提供咨询和服务,为未来同类项目采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改进的建议。招标项目后评价应根据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或对同类项目批量进行后评价,如国家核准的重点项目、招标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差异较大的项目、问题突出多次招标失败的项目等。
招标项目后评价最显著的特点是独立性和反馈性,项目后评价应组织“独立”专家完成,“独立”是指没有参加项目采购和实施管理服务的组织和个人,不受管理者、执行者及利益相关人的干扰,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结论不带有任何偏见。后评价最大的特点是信息的反馈性,评价结论反馈给项目的管理者或决策者,为以后同类项目招标采购提供经验和教训。
招标项目后评价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评价方法总体上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实际后评价过程中常用方法有因果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逻辑框架法等。
1. 因果分析法
一些招标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市场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等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招标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后评价时就要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因果分析,查找问题的主次、轻重关系,以便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或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2. 对比分析法
主要是对比分析招标文件与中标人投标文件,以及招标结果与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对比的目的是查找出变化和差距因素。
3. 逻辑框架法
该方法是一种综合、系统地研究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有助于对关键因素和问题作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分析,将内容相关的、同步考虑的动态因素组合起来,理清项目中的因果关系(见表1)。
逻辑框架分析法适用于项目各阶段,以评价本次采购对于整体及全过程的影响。逻辑框架分析的结论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招标原定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原定的目标是否符合项目要求,二是项目概算(估算)、供货期、进度、质量等指标是否已经实现或实现的程度,三是招标采购每项结果对项目整体的影响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招标的过程分为招标、投标、评标、定标等重要环节,招标过程中会受到人为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招标采购的结果。后评价一般是通过招标结果逆向反推的方式,依据采购结果如符合度、费用及价格高低、质量优劣、工期或供货时限等重点因素指标,按照招标文件的各项规定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产生重大偏差的环节和因素。后评价的原则是“实事求是”,以真实资料和数据为评价基础,以国家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的规定为准绳,客观地对招标项目进行评价,并作出评价报告。
对于一个招标项目的后评价,资料文件的收集整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这些资料包括项目前期投资、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各种批复(可行性研究、设计、安评、环评、工艺包及关键设备采购)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招标过程(开标、评标、定标)文件、合同文件、合同履行文件、结算及审计文件资料、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和政策等。
1.招标文件重点要素
判定每个环节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指标,都应该遵从“招标文件”的规定。目前工程建设、物资、服务项目的招标文件已经有了固定的模板,通用的一般性条款在模板中已经固定。而专用条款根据项目性质特点制定,因此对招标文件的评价重点应该是招标项目的专用条款,如招标方式、投标人资格条件、招标范围、标段(标包)的划分、商务要求、技术要求等。招标文件编制水平,往往决定了招标结果的成败。
如某一个招标项目对投标人的要求如下:
(1)投标人近三年内未发生过工业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件和较大及以上质量事故;
(2)投标人具有与资质等级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能力、良好业绩及社会信誉;
(3)投标人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评标委员会对投标人是否发生过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质量事故,生产经营情况如何,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等,从投标文件或其他信息渠道无法获知,对招标文件给出的无法定性的评审指标,评委无法给出准确的评审结论。对该项目进行后评价时,应对招标文件的合理性、规范性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并提出建议。
2.评标过程重点要素
后评价应侧重于评委的公正和严谨性。评标的原则是“公平、公正、科学、择优”,招标文件中一些定量的评审指标,只要评标专家公正、严谨评审就能够保证对投标人的公平和公正,但一些评委的随意性、意向性评审,特别是招标人代表在评标时给出的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往往也决定了评标结果。因此,对评标过程的评价主要是对评标委员会水平和公正性的评价。
3.定标重点要素
依法必须公开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中标人为两个及以上的,应按照中标候选人排列先后顺序确定中标人。对于定标的后评价,并不是“报价最低”“打分最高”的投标人被推荐为中标人是最佳效果,有些招标项目应侧重于“招标项目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虽然当前的招标结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招标人的使用要求,但从后续长期运行的保养、维修、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因素评价,招标人应按照招标文件载明的原则,必要时结合对中标候选人合同履行能力和风险复核情况,优先选择全生命周期内能源资源消耗最低、环境影响最小、科技创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
如某炼油厂采购一批重催装置脱硫脱碳剂,控制价150万元,三家投标人中两家为代理商,一家为制造商,代理商A公司报价125万元,代理商B公司报价132万元,制造商C公司报价135万元。三家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均满足招标文件要求,但C公司承诺在脱硫脱碳剂失效后免费回收废剂,因废旧脱硫脱碳剂属于化学危险废弃物,根据以往的经验,该废弃物处置成本超过50万元。评标委员会推荐报价最低的A公司为中标人。对该招标项目进行后评价,应该从能源环境影响最小、整体利益最大化来分析,推荐中标人为A公司并不是最佳的结果。
4.招标效果重点要素
后评价关注的重点要素应根据招标项目效果实际情况而定,因为招标项目出现的问题不尽相同,最终影响的是招标效果,如中标人履约情况、费用控制、质量控制、工期或供货期、后期服务等,而影响招标效果的因素隐含在招标过程每一个环节中。招标效果后评价重点要素见表2。
后评价要充分运用对比分析、因果分析和逻辑框架综合分析等方法查找问题,但获取相关证据和认定问题是后评价工作最大的难点,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串通投标等问题隐蔽性强,认定难,查处难。
如某个阻火呼吸阀招标采购项目,招标人对某一投标人的产品有意向性需求,在招标文件中脱离招标项目的实际需要和市场供求状况,提出苛刻、过高甚至与招标项目不相关的投标资格条件和评标标准,或者按照某一投标人特有的专利或专有技术量身定做相关技术要求,要求阻火呼吸阀适用环境温度、稳定、认证、安全和节能等技术经济指标满足特有的功能需求目标,尽管市场上各个品牌及型号的阻火呼吸阀都拥有几项不同的专利或专有技术,但大多数技术性能可以相互替代并实现相同或相似的功能需求目标。如何认定需要使用专利或者专有技术属于专有或不可替代,后评价技术专家应运用技术手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认定。
一是项目功能的客观定位决定必须使用指定的专利或者专有技术,而非招标人的主观要求。仅仅因为项目技术复杂或者技术难度大,不能作为免于招标的理由。
二是项目使用的专利或专有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项目功能定位必须使用特定的专利或者专有技术,且没有可以达到项目功能定位同样要求的其他替代技术方案。如果可以使用不同的专利或者专有技术替代,能够满足相同或相似的项目功能定位的技术需求目标,且不影响项目的质量和使用效率,就可以通过招标选择供应商。
三是项目使用的专利或专有技术无法由其他单位分别实施或提供。大部分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专利或者专有技术具有独占性,专利或者专有技术的独占性决定了特定的专利或者专有技术只能由一家或少数几家特定的单位提供,而无法通过招标选择项目供应商。
招标项目后评价总体上应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评价要素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等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后评价应真实地反映招标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探索和提出招标领域共性问题及解决措施,切实发挥后评价服务决策支持、规范招标管理、推进健全招标制度和规则、完善监管机制等方面的应有作用。